2023-04-22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3年1月30日7時49分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發生6.1級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震中位于北緯40.01度,東經82.29度。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立即啟動震后科技應急處置預案,產出了震源參數反演、地震動強度預測圖、三維同震形變場、地震能量初步測定等科技支撐產品。
1.震源參數
1.1 P波初動震源機制解
利用區域波形數據,計算了此次地震P波初動震源機制解,斷層節面I:走向247°/傾角057°/滑動角031°,節面II:走向139°/傾角064°/滑動角143°。初步判斷此次事件為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沖型地震。
1.2 地震矩張量反演
利用區域地震臺網記錄,采用基于體波和面波波形的“裁剪-粘貼”(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和最佳矩心震源深度。斷層節面I:走向342°/傾角081°/滑動角-152°,節面II:走向247°/傾角062°/滑動角-010°。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矩震級為5.8,最佳矩心震源深度為48公里。
采用研究所地震科學數據中心提供的震中距210千米至790千米范圍的110道區域寬頻帶多分量體波數據,基于時空網格搜索和同步源反演確定了矩心位置、矩張量解與其對應的震源時間函數,獲得的最優模型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的標量地震矩為7.0570×1017牛·米、矩震級Mw為5.83,矩心坐標為北緯40.03度、東經82.31度、矩心深度36.0公里。斷層面解為節面I:走向157°/傾角075°/滑動角143°,節面II:走向258°/傾角055°/滑動角019°。雙力偶成分占比82%,觀測數據與合成數據整體相關度為0.90。
1.3 破裂過程
利用遠場體波數據反演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過程初步結果,揭示了一個主要凹凸體的破裂。由于此次地震破裂尺度較小,遠場波形數據分辨能力有限,后續需結合近場觀測數據對此次地震破裂過程進一步分析。
2.地震動預測圖
綜合考慮震區局部的地質構造背景、地震波的衰減特性以及土層對地震動參數的放大效應估計了此次地震的震動圖。根據此次地震預測的震動圖分布特征,預計極震區震動烈度可能達Ⅷ度以上,可能的受災范圍近6500平方公里。
3.三維及InSAR同震形變場模擬
基于均勻彈性半空間位錯模型和USGS震源機制解,模擬了此次地震的三維同震形變場,并利用Sentinel-1衛星的SAR成像幾何參數分別計算了升、降軌InSAR地表形變干涉圖,模擬結果顯示,此次地震未引起顯著的地表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僅為1毫米、垂直向位移僅為2毫米。該結果對于震害的評估以及是否可利用InSAR觀測到顯著的地表形變具有參考意義。
4.地震能量初步測定
利用區域地震臺網提供的寬頻帶記錄,基于震源譜擬合和能流密度法開展了此次地震的震源參數測定工作,結果顯示本次地震的輻射能量為2.5×1013焦耳,折合能量震級Me為6.0,地震矩為3.8×1017牛·米,折合矩震級Mw為5.7,可知Me>Mw,該地震能量震級大于矩震級,視應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由于震源深度較深,地震能量主要在深層釋放,因此,與同樣大小地震相比,在近場會感受到震感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