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2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3年1月26日3時49分在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5.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緯29.63度,東經102.01度。
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立即啟動震后科技應急處置預案,產出了震源參數反演、地震動強度預測圖、地震能量初步測定、余震序列精定位等科技支撐產品。
1.震源參數
1.1 P波初動震源機制解
利用區域波形數據,計算了此次地震P波初動震源機制解,斷層節面I:走向173°/傾角043°/滑動角-092°,節面II:走向356°/傾角047°/滑動角-088°。初步判斷此次事件為正斷型地震。
1.2地震矩張量反演
利用區域地震臺網記錄,采用基于體波和面波波形的“裁剪-粘貼”(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和最佳矩心震源深度。斷層節面I:走向161°/傾角059°/滑動角-107°,節面II:走向011°/傾角034°/滑動角-064°。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矩震級為5.3,最佳矩心震源深度為7公里。
2.地震動預測圖
綜合考慮震區局部的地質構造背景、地震波的衰減特性以及土層對地震動參數的放大效應估計了此次地震的震動圖。根據此次地震預測的震動圖分布特征,預計極震區震動烈度可能達Ⅶ度以上,可能的受災范圍近700平方公里。
3.地震能量初步測定
利用區域地震臺網提供的寬頻帶記錄,基于震源譜擬合和能流密度法開展了此次地震的震源參數測定工作,結果顯示本次地震的輻射能量為10.9×1011焦耳,折合能量震級Me為5.1,拐角頻率為0.82赫茲,地震矩為13.3×1016牛·米,折合矩震級Mw為5.4,可知Me<Mw,因此,該地震能量震級小于矩震級,視應力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由于震源深度較淺,地震能量主要在淺層釋放,因此,與同樣大小地震相比,在近場會感受到震感比較強烈。
4.余震序列精定位
截至1月26日09時03分,采用地震序列精定位自動處理系統,重定位后得到了58個余震的位置,余震主要呈北北西向分布,震源深度集中在5千米至8千米。圖中灰色圓點為2022年9月5日瀘定6.8地震震后一個月的余震分布。